在2022/10 月微軟發布新聞 From Hot Wheels to handling content: How brands are using Microsoft AI to be more productive and imaginative 裡面提到了一個叫 Microsoft Designer 的新軟體,它是一個在瀏覽器內運作的網頁版影像編輯軟體,有著類似 Midjourney 用關鍵字詞句生成圖片的功能。

當時大家可能還沒特別注意文中的 OpenAI 是何許人也,而且這設計工具還要排隊登記才能用,中文社群上沒什麼討論度,過了不到半年,由於 ChatGPT 的緣故,全世界肯定讓更多人認識 OpenAI 了,而 Microsoft Designer 的 AI 繪圖功能也是用了 OpenAI 的 DALL∙E 2 的 AI 科技。

Microsoft Designer 目前還在測試期間,想用的話要加入排隊名單,排到了之後會收到 “The wait is over! You are in!” 的通知信。
網站的 Slogan 是 Stunning designs in a flash (令人驚嘆的設計瞬間),
通知 email 甚至還寫 No design skill needed!
所以看來主要客群是給本來可能會用 Powerpoint 或小畫家或其他工具做圖,自己沒有素材創造能力的人。

近年市面上已經有不少產品用來解決這種客群的設計需求,畢竟就連一些傳產也開始想要品牌化、經營社群、把資訊上架到供應商平台,使用各種設計工具開始成為工作日常,而不是每 N 年才請外包廠商做一本印刷型的型錄、參展的 DM。

因為這軟體一開始就不像是針對專業領域的使用者(看怎樣定義專業領域,如果說圖片放上去要購物轉換率 100%…那壓根跟用什麼設計軟體沒多大關係),除了可以直接下 prompt 生出素材,還有什麼特別的功能嗎? 還真的沒有。

如果想要看說 Microsoft Designer 是否可以完全取代 Adobe 等大型商業專業軟體或其他新創設計軟體? 可能沒有那麼厲害。

接下來揭曉這個 Preview 預覽版本實際能用的功能有哪些…
哪些地方不能用會具體寫出來,不然有些資方看到網路上一些文章說 Microsoft Designer 可以做 FB 粉專圖,功能非常強大云云,可能還會質疑設計師說「不會吧? 網路上說很好用耶? 是不是你不會用? 要不要問 ChatGPT 看看?」讓人翻白眼翻到外太空。

泡麵外包裝圖像僅供參考

先看看精美的 Microsoft Designer 產品影片,滿滿的微軟的 Fluent Design System 元素看起來好像很潮…

Adobe 軟體的啟動畫面是創作者和藝術家真的用 Adobe 的軟體畫的,在 Behance 都能找到一些設計說明,例如 illustrator CC 2023 的黃色字母是 Daniel Escudeiro 的作品。

那 Microsoft-Designer 的宣傳影片跟圖是用 Microsoft-Designer 做的嗎? 不是,在 Behance 上面有製作團隊介紹 Microsoft Designer – Sizzle Video,底下列的工具是 Adobe 大全套。

Microsoft Designer 下圖的通知信跟官網還有一些設計元素,也是同樣用 Microsoft Designer 畫出來的嗎?
先劇透暴雷,用這軟體基本上是畫不出這些圖的。


(通知信)

像上圖頂端左右的彩色油畫顏料、有顏色的擬物化玻璃風格圖示,都是軟體裡的罐頭素材庫裡面找不到的。
漸層工具和形狀工具也不是大家想像的那樣,要畫出跟圖片上面中間一模一樣的 LOGO 也沒辦法。

Microsoft Designer 軟體一大噱頭就是可以靠詠唱 prompt 產生要用的素材,
工具太陽春畫不出來?
素材庫裡面沒有?
prompt 催下去,總有一天會得到想要的圖。

如果之前用過 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 但發現自己沒有 prompt 魔法詠唱天份,畫面裡要有什麼東西都想不出來,懶得研究 prompt 怎麼下的,也可以先從右手邊出口處離開了。

從詠唱 Prompt 開始使用 Microsoft Designer

開新專案的引導畫面就長得像下面這樣:

可以上傳圖片,套用它的排版範例,或是下 prompt,會生產 3 張圖片,


(左邊是根據我的 prompt 產生的 AI 繪圖,右邊是根據上傳的圖或 AI 繪圖產生的排版範例)

圖片跟 DALL-E 一樣是正方形的,如果之前已經用過 DALL-E,或是一樣使用 DALL-E 技術的 Shutterstock AI 圖片產生器,不喜歡它家的圖跟 prompt 詠唱方式,可以先從右手邊出口處離開了。

產生圖片並進行選擇,引導畫面的右邊,會顯示一些根據這張圖延伸的範本。

可修改尺寸

除了內建的 Square、Landscape、Portrait 三種比例尺寸,還可以再手動輸入文件尺寸,最大可以到 5000*5000px,一些需要指定尺寸的網站裁切圖片用途還勉強堪用,做完之後可以匯出 JPG、PNG、PDF 三種格式。

但匯出檔案沒辦法調整品質,如果是要上架某些電商平台,規定圖檔大小不能超過 50KB 之類的,需另請高明。
如果要做印刷的,沒得選 CMYK 色彩格式,5000*5000 px 換算下來,保險起見大約可以做 A3 左右尺寸的圖,再拉大可能會模糊或失真。
拿去學校旁邊的輸出店印些簡單的東西勉強還行,如果有海報大圖,或其他專業性質的印刷輸出,可以從出口處離開了。

上傳檔案有限制大小和格式

Microsoft Designer 可以從外部插入檔案使用,可以從電腦上傳圖片,或是從 Google Drive 和 Dropbox 導入檔案。

但導入圖片跟 AI 繪圖創作沒有半點關係,不是像其他 AI 繪圖軟體那種 image2image 的功能,沒有用草稿/骨架/深度圖算出完整圖片的功能。

只是單純把圖加入元件庫,隨時可以在任何專案從左邊選單的 media 把圖拿出來用的概念,而且還有檔案大小限制::

1 file could not be uploaded. Selected file size cannot be greater than 25 MB or of type not supported. Reduce the file size or save the files as .png, .jpg, .jpeg, .svg, .webp or .heic and then try again.

講到這又發現有好幾種設計軟體使用情境不適合 Microsoft Designer:
– 如果要在圖片上放 LOGO,而 LOGO 圖在 psd 或 ai 檔裡面,在這邊是無法直接打開的,要先轉檔成 png 或其他能吃的格式。
– 承上,想要拿來開其他設計軟體的專屬格式檔案、或是開印刷廠提供的各種信封、盒子、摺頁..等範本檔案的,當然都不行。

還有把物件拉出畫布範圍外會被切掉看不到,目前也沒有圖層功能,如果要做超長的一頁式網頁或商品說明設計稿、畫多螢幕的 UI 稿、做 GIF 動圖、或其他指定存檔格式需求的,可以先從出口處離開了。

內建相片或插圖素材

操作過程中除了可以透過側邊欄的工具隨時下 prompt 生圖出來用,或是用它內建的素材,測了一下農曆新年的關鍵字,至少還有找到幾個範本可以用(如下圖右),但畫面不夠滿,風格可能不符有些人的口味。

另外操作時畫面右邊會有一排 Copilot 工具列,會依照畫面上的物件生成一些排版參考

功能跟 PowerPoint 裡面的那個有點像,但這個只要畫面上物件多一點,每操作一步,右邊就要花好幾秒才能產生那些預覽。

像瀏覽素材清單等操作,就算清單裡的圖不是 AI 即時算的,但捲動時常常也都要跑老半天,開 Dev tool 觀察元素之後才發現除了微軟自己的 https://cdn.hubblecontent.osi.office.net ,還會有 https://media.gettyimages.com/ 等其他的素材來源。

microsoft designer can find simu liu's photos on gettyimages

既然來源有部份是 Gettyimage 的圖,那就可以找到尚氣男主角年輕時當過模特兒的照片,但有些劉思慕的圖,例如 Researching OnlineGoing Over the Budget in a Meeting,明明在 GetttyImage 上面有,但在 Microsoft Designer 的素材庫就是搜尋不到。

不確定做出來的圖片和裡面的素材,在使用範圍有沒有什麼奇怪的限制,Microsoft Designer 的網站上目前沒看到 FAQ,軟體的使用者條款一樣是放 Microsoft 服務合約,不像 Shutterstock 寫得這麼清楚明白。覺得自家的律師比微軟的法律團隊還厲害的,可以繼續用。

這類傻瓜範本工具一大堆,有些人總幻想靠範本就可以解決一切設計需求,愛用範本的人肯拿出很高的預算請人來完成用範本無法達成的需求,對設計師而言,最花時間的內容跟策略部分當然也不是光靠範本模板就能解決的。

中文字體選擇少

可惜竟然沒有接上 Open AI 的 GPT,沒有解決
你先設計,資料我再補
「先排個幾版看看,再想說內容要放什麼」
這種荒謬的設計現場問題。

Microsoft Designer 左邊工具列有個字體工具,但只是讓人手動打字,然後調幾個基本設定而已。想要一鍵實現 Word 文字藝術師那種彩虹漸層字、3D 立體字的,可以先從出口處離開了。

目前整個軟體都是英文介面,可以選擇的中文字體比日本製的壓縮機還稀少,想要做圖的時候讓圖片裡的中文字體顯示的比較特別?,少部分 Google Fonts 上面常用的日文字體在這邊也有得選,但 Microsoft Designer 的字體卻又不是完全照搬 Google Fonts,一堆字體在這邊還是找不到,看起來也無法上傳自己的字型 (註: 一些字體廠商的授權條款,是禁止把購買的字型檔上傳到別的伺服器上使用的)。

影像處理功能略為基本,有去背和景深效果功能

剛剛有提過 Microsoft Designer 沒有圖層功能(物件可以分別選取,不像小畫家都黏在一起的,但沒有獨立的圖層面版),既不能鎖定圖層、群組物件,也沒有圖層命名和分類問題,所以一切操作就只能用滑鼠去選取和點擊,效率相當低。

選到圖片物件時,可以開啟圖片處理工具,會有一個 Inspire me 自動修圖功能,或是自己手動調整一些明亮、對比度之類的,功能比較單純。

還有一個去背工具,拿去背界 Benchmark 基準之一的腳踏車來測試,效果跟 iOS 的拷貝主體比起來也沒特別令人驚豔。

正常可能要鋼筆去背+人力後製的圖,因為本軟體測試版針對的是可能沒有這麼精細需求的使用者,所以也沒有貝茲曲線、選取工具之類的進階去背工具可用。

其餘像修痘痘、筆刷塗抹之類的功能都沒有。整體功能看起來比較偏向編排用途,如果要談修圖或影像處理,Microsoft Designer 的功能可能比手機上的美顏相機、LINE Camara 等 APP 功能還少。

另外因為它是線上網頁程式,不是安裝在本機的 electron 或離線可用的軟體,所以如果有非常多圖要處理,而且在一個網路非常爛的環境,光是先把要處理的圖片通通上傳上去,然後每次透過它的介面找圖、拉進工作區域,可能就非常曠日費時。

國外有一些商業服務像 PebblelyMokker AI 主打的都是照片丟上去之後可以幫商品去背+生成背景情境,現在看來 Microsoft Designer 也可以達成類似的用途,只是去背效果可能差強人意,背景圖的 prompt 也要自己想就是了。

總結

現階段就只能排測試名單,等哪一天排到了才有機會用,聽說 Microsoft Designer 未來會加到付費的 Office 全家餐裡面。

優點

  • 其他 AI 繪圖工具,像 Stable Diffusion 需要電腦配好一點的顯卡,或是像 Midjourney 需要付月費,還有的要排隊,DALL-E 本來在 OpenAI 網站上就是可以免費使用的,現在把部份功能整合進 Microsoft Designer,入門練習更加方便。但我沒試過 Microsoft Designer 在大陸會不會被 GFW,在手機或平板上是否能用之類的。
  • 內建素材庫和 Copilot 排版,一些簡單的做圖需求應該用得上。
  • 內建去背功能,前期拍照時有把主體跟背景清楚區隔的,可以嘗試看看。
  • 一些簡單的圖片加字、裁切圖片用途,可以拿來頂一下(使用時須登入)。

缺點

  • 其他針對非專業客群的設計軟體,有的在去年也已經增加了 AI 繪圖功能,大型專業軟體也有第三方外掛,去除此項之後,剩下功能沒什麼特別的。
  • 功能較陽春,對於 UI 設計、印刷、照片精修後製、批次處理、較複雜或較大的圖…等用途無法勝任。
  • 如果要修人像照片;美顏之類的,用一些手機上的 APP 功能還比較多。
  • 需要先把圖上傳上去,圖片較多時可能需要較長的上傳時間。
  • 不支援開啟其它設計軟體的編輯原始檔。
  • 中文字體選擇少,只能選擇會缺字的日文字體。
  • 授權方式與使用範圍不明。
  • 置入素材檔案大小有限制。
  • 各 AI 產圖軟體的功能、prompt 語法跟調校方式略有差異,DALL-E 算是效果和功能性略遜 SD 和 MJ 的,是否要特別練這套就見仁見智。
  • 輸出的檔案格式有限。

論設計功能來說,也沒有比其他工具好用。整合 DALL-E 是個噱頭,也許有些時候可以派上用場,要做出像 陳水扁新勇哥物語 FB 粉專裡面的那種圖應該還行。

本來幻想會有更傻瓜的去背功能、或是像 SD 的 inpainting、image2image,用草稿/骨架/深度圖等各種視覺方式指揮 AI 生出更接近成品的圖,拆解圖片元素自動重新設計成其他指定尺寸的圖,神奇的 Typography Design 工具之類的,但是可惜都沒有。很多東西難不是難在想法,而是難在實作,不然時光機任意門之類的做出來肯定賺翻了,還當什麼設計師?

心得感想

之一 : 這種入門設計軟體有比較好賺嗎?

如果用吳淡如的邏輯來講,Microsoft Designer 就是在 Google Chrome 裡面電腦繪圖囉?

做這種使用者入門門檻較低的線上軟體工具,有比較好賺? 好像也沒有。
隨便拿一篇 Adobe 的公開財報 Adobe Reports Record Q4 and Fiscal 2021 Revenue; Company Outlines Strategy for Next Decade of Growth,再比較其他跟 Microsoft Designer 相似的競品,年營收連 Adobe 一季的毛利金額都碰不到。
而且由於做成線上網頁版,功能和操作效能非常吃重 Web 前端團隊的技術,整個線上服務的 SLA 也非常重要,不然三天兩頭維修、要看檔案時網站打不開,還有誰要用?
由於 Freemium 政策,還會有一堆免費仔持續消耗伺服器資源,營運成本隨著用戶數和資料量持續暴增。
ps.Adobe 除了設計應用軟體訂閱制(Digital Media),還有一些廣告行銷工具(Digital Experience),主打客群都是全球大型企業。

這種輕鬆做設計編排的軟體,付費用戶也可能輕易流失,例如使用者看到其他新工具,一個月便宜幾十塊,一年便宜幾百塊台幣,或是 Microsoft Office、Google 企業信箱等本來就會買的東西裡面有「附贈」,內心動搖,失去忠誠度而跑掉。
反正非專業需求,因為不會天天用,也不是一天要做非常多張,也不會用到太複雜的功能,這類產品都做得簡單易用,學習成本也很低,讓跨產品無痛轉移也相當輕鬆。
比較專業複雜的軟體,轉移有比較不輕鬆嗎? 設計師還會用 illustrator 或 photoshop 畫 UI 設計稿,從 Adobe 換到其他快捷鍵不一樣的工具結果做稿時非常卡,應該可以當成一個例子。

之二 : 資方的想像

以前有人用電腦簡報軟體、非常好色…等各種工具來達成設計需求,現在又有新的工具要來取代設計師?
讓那些本來只負責動腦動嘴的大人,勞動尊貴的雙手做圖?
讓本來專業分工明確的一些企劃或非設計人員開始做圖?
讓子彈飛一會兒,看看未來業界會怎樣發展。
本草綱目有記載,有些地方存在某些不專業的奇怪分工,只求有不求好,然後報酬也沒比較多,也不會讓資歷變好看,這種地方沒事盡量不要去。

之前看到一個知名設計師在賣設計課程,早鳥價非常便宜,就買來瞧瞧,影片一開始先介紹一些名詞定義,接著帶一些之前的知名成功案例和設計理念,接下來就到了實際解說細節,一句「可以跟品牌和行銷要到資料」,啪的一下搬出一堆很有畫面感的文案文字檔,可以馬上開始照文案內容實作構思設計稿內容。
這種設計師在某些企業可能會被老闆叫做「美工」「輕輕鬆鬆做設計」「沒有想法」「只是把字跟圖放上去而已」,甚至連產品和服務不好,回購率不佳,廣告沒成效,因為一直改文案讓製作工時非常長,通通都變成是視覺設計的問題。但這些設計師卻能在其他地方則能發揮所長。
總之,誰的工作會被取代,全憑某些資方的想像,資方覺得他想像的那種東西叫設計,覺得本來做某些事的人可以被取代,沒搞懂需求,沒看到背後的其他問題或價值,市場機制如此,但專業的設計師還是總有辦法找到生存之道。

之三 : 萬物皆可 prompt?

前幾天出門時看到一張圖,玩 AI 製圖走火入魔的,可能會想說那張球員圖,要怎麼下 prompt?

  • 人物背後 FALCON 文字,很顯然是目前各大 AI 產圖工具的罩門,不要說 Typography 設計,甚至只是想把指定文字和字體放在畫面上都很難達成。
  • 像球員這種有指定人像、要實拍、多人照片去背、合成後製的,顯然不是 AI 繪圖可以直接處理的。如果是不限角色的多人大合照,已經有人嘗試用 Stable Diffusion 和 ControlNet 做出類似的了ref,雖然細節還不甚完善。
  • 繼文字難題,還要合成 LOGO,而且 LOGO 不可以把臉蓋住。
  • 配合主管意見改稿,這還是需要廉價勞工。
  • 圖要印刷,還要能做出完稿檔,還要有印刷經驗,知道材質和顏色有什麼眉角,不然鬼問題一大堆。
  • 印刷廠那邊的工作人員也不是拿到電子檔就能直接送印刷機,還有各種印前作業要弄。
  • 帆布當然是印好就會自己飛到牆上去,不需要運送跟吊掛。還是要在場館入口處架投影設備,只有晚上才看得到圖?

因為不確定是活動主視覺延伸周邊,還是沒有任何前因後果,單純上面空空的做一張圖來放,也不知道是不是每年都用同一張,只有把中間的人頭換掉而已?
如果這是一張活動主視覺,背後還有各種工作項目,設計做圖只是一小部分,AI 工具在這一小部分,大概能提供一些背景圖靈感,掰設計提案說明。

之四 : 怎樣是能解決設計實務需求的 AI 繪圖

Microsoft Designer 內建 text2image 的 AI 產圖功能,也許可以解決一些實務需求,例如從圖庫網挑不到好看的圖,甚至公司根本不買圖庫,新的問題變成 prompt 怎麼下都得不到想要的圖,或是工作人員花更多時間拼合圖片。

以前碰過一個案例,拿到一張隨手拍攝、雜亂無章,非常生活化的室內照片,說要放在網站首頁第一屏顯眼處。
那該張照片要強調的是什麼? 是照片裡面毫不起眼的桌子,而且還是張實木木紋桌!
木紋桌當然不是跟普通桌子一樣,還要考慮木紋銜接,整個場景的光線和透視都要考慮,那時候 PS 版本還比較早期,一些工具還比較沒這麼聰明。最後花一些時間把雜物抹去,桌子被擋住的地方想辦法拿照片裡其他的木紋來補,空間透視拉正,顏色和木紋盡量修得自然,再把場景裡的東西換掉。
以現實來說,資方想像網站做好放上去就會接單接到手軟,網站本身毫無行銷策略跟內容,沒多久就關掉了。工作人員花這麼多製作時間,圖片修得好或不好,對我的薪水或公司成長也不會有任何幫助,那花這麼多時間 PS 修圖的意義在哪?

現在看來一些 AI 工具可以解決這種任務,讓寶貴的人力去做更多有生產力的事。

以下拿免費圖庫的圖,舉兩個 AI 修圖範例。(以下範例不是使用 Microsoft Designer 或 Photoshop)

圖一範例圖是用 Old Retro Antique – Free photo on Pixabay

以上面的例子為例,如果同樣想要把桌上的東西弄掉,這個桌面是一張世界地圖,因為拍攝角度關係,修壞的機率應該比較低,

首先直接把其他東西塗掉(如下圖左),輸入 prompt,得到了 4 張照片,挑一張比較接近需求的(如下圖右)。

繼續做 Variations,得到 4 張還算可以接受的圖片,

當然問題是產出的圖跟原圖比例完全不同,也不夠大,還要透過其他方法處理,但在某些用途已經可以降低不少製作時間了。

圖二範例圖是用 Antique Classroom Desk – Free photo on Pixabay
同樣想把桌上的東西清空。

場景有點複雜,但同樣經過多次反覆的 Variations,勉強得到比較接近需求的照片,能更快進展到更為重點的後製作業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