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個 Affinity Designer 無法完全取代 Adobe illustrator 的問題
這年頭學視覺設計、平面印刷,哪個沒用過 Adobe 的產品?
但是在畢業之後,這類數位視覺設計軟體,在市場上又出現了不少新面孔,以首發日期來算,像是:
– 2010 年的 Sketch (macOS Only) 點陣/像素/UI 都適合
– 2014 年的 Affinity Designer / Affinity Photo: 前者做向量圖,後者做點陣圖
– 2016 年的 Figma : 適合做 UI
– 平板裝置上的筆刷繪圖軟體 ProCreate 之類的
– 2012 成立,2018 年開始經營中文市場的 Canva,做簡報、行銷圖之類的非常方便(可能很容易跟別人撞圖就是了…)
總之這些產品都在各自的使用者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百家爭鳴。
本篇要介紹的 Affinity Designer 是 2014 年由英國的一家軟體公司 Serif 發表的軟體,Serif 成立於 1987 年,比我還老,該公司還有其他專門用於點陣繪圖(Affinity Photo)、出版(Affinity Publisher)等等的軟體。Mac 版的 Affinity Designer 還曾得到 2015 年的 Apple Design Award,軟體設計絕對有一定的水準。
本文純以向量繪圖相關功能的角度來介紹與分享一下 Affinity Designer 的使用心得。
ps.向量繪圖我是從 illustrator 忘記 CS 幾開始使用的,所以比較著重在 illustrator 有,但是 Affinity Designer 做不到的功能,還有 illustrator 做的 .ai 檔案,Affinity Designer 開起來可能有哪些不正常。不討論 Affinity Designer 有,但其他軟體做不到的功能。
Affinity Designer 的收費非常便宜
- Affinity Designer 的授權方式是一次付費終身使用,只有購買時有一次性費用,不用繳月費,通常大約是 $2000 元台幣出頭,碰到有的沒的特價就只要 1000 多塊,比 Adobe CC 一年的價錢還便宜。
但還不確定未來會不會像某些軟體,大版本升級時要另外繳「升級價」? 不過寫文章的時候版本號也才 1.10,應該暫時不用考慮這種問題。(後來大版本號更新 v2 出了之後,要再另外購買,補充在最下方)- 它有 iPad, Wndows, macOS 三種不同作業系統的版本,不用擔心說像某些設計軟體只有 macOS 版本,讓用 Windows 或其他系統的工作夥伴覺得很麻煩。但如果要在不同作業系統上使用 Affinity Designer,各個作業系統需要各買一次授權(實測 Win10 的授權在 Win11 還能繼續用),但有時候會有 Universal License 全系統全軟體大特價,就是付一筆費用,不只是 Affinity Designer,其他軟體&所有系統的版本都能用。
沒辦法存成 ai 檔
Affinity Designer 有一個自己的副檔名格式(*.afdesign),也可以把檔案存成 eps, pdf, psd 等一些常見的圖檔格式,簡單的需求應該是沒什麼大問題。但尷尬的是Affinity Designer 不能把設計稿存成 ai 檔,但如果碰到有人來要 ai 檔,明明來人的用途就算給 eps 跟 pdf 也完全可以用,但可能碰到有理講不清的情況…
Affinity Designer 也可以開啟別人用 Adobe 軟體做的 ai 檔,但 illustrator 做稿時有用到「工作區域」功能的,這個 ai 檔在 Affinity Designer 打開會顯示得不太一樣,所有工作區域都看得到,比較不影響工作,就只是顯示得不太一樣而已。
但有些 Affinity Designer 不支援的功能就會無法顯示,在工作時影響比較大,非常麻煩,以下來提幾個。
另外關於工作區,有些人在 illustrator 做檔案的時候,會把一些素材或其他資料放在白色畫布之外(就是畫面旁邊灰灰的地方),Affinity Designer 開啟這種 ai 檔,只能看到白色畫布裡的東西,看不到放在灰色地方的東西。所以可能會造成誤會,非得要使用 illustrator 才能看到「完整的」設計稿。
網格物件的漸層(Gradient mesh)無法正常顯示
illustrator 有個網格物件功能,可以用來做一些比較複雜的漸層圖形。
不過可惜做好的東西存成 ai 檔,用 Affinity Designer 打開,有非常高的機率會變成一片空白,或是變成一團單色的東西。
同樣的檔案用 InkScape 或 PhotoPea 通常可以開起來,並正常顯示它原本該有的顏色,但想要跟 illustrator 一樣編輯,當然也是沒辦法了。
其他軟體雖然能顯示網格漸層物件,又也有可能碰到其他跑版的,要最穩定保險仍然還是 illustrator。
連結的檔案可能無法顯示
連結檔案在以拉是稀鬆平常的操作,但如果 ai 檔案裡面有連結 psd 的檔案,在 Affinity Designer 裡面打開來,只能看空氣
Inkscape 開起來也是無法顯示
如果是用 illustrator 開檔案,碰到連結的檔案跑掉,一打開可能會看到某些檔案跑掉的區域變成白色的,除了連結檔案跑掉的區域以外,其他內容都還正常顯示。
而 Affinity Designer 就是整個檔案都看不到東西,就算只有背景一部分是用 PSD 連結檔案,一打開還是整片白,或是整片出現上面的文字。
除非請別人改檔案( illustrator 存檔時要把「建立相容性PDF」打勾),否則就還是必須得乖乖使用 illustrator 了。
3D 文字或 3D 功能問題
3D 功能就跟 PS 的智慧去背、智慧影像感知合成之類的功能一樣,算是近幾年 Adobe 也一直在加強的功能,illustrator 做的 3D 圖形存成 ai 檔,Affinity Designer 開啟後還算是能正常顯示。
但僅限顯示,就像一張被平面化的圖一樣,其餘的調整文字、材質、角度等3D編輯功能當然也完全沒了,期待 Affinity Designer 後續可以再加強這方面的編輯功能。
沒有影像描圖(Live trace)功能
影像描圖是把點陣圖嘗試變成向量檔的重要功能之一,Affinity Designer 雖然定位跟 illustrator 打對台,但是裡面附的點陣編輯工具竟然非常多元,甚至可以去背改圖,比 illustrator 用剪裁遮色片去背、或是做事情時 PS, AI 雙開還要方便多,但很遺憾的是 Affinity Designer 竟然沒有內建描圖功能。(官方論壇討論串:Affinity | Forum – Make PNG (or other image files) into vector graphics into Affinity Design)
如有這類需求,可以自己考慮把圖丟到一些線上網站來轉Free Vectorizer converts,但是圖片很大的時候要轉很久。
或是考慮用另一套免費的 Open Source 軟體 InkScape,裡面有內建影像描圖功能,但是當然就沒有像 illustrator 那麼多細項和風格可以設定。
沒有漸變物件之類常用的工具
除了沒有描圖功能,一些 illustrator 祖傳的漸變物件工具(Blending shape)、刀子相關工具、CC 開始越來越複雜的變形相關工具,在 Affinity Designer 暫時也找不到,但基本的鋼筆工具、筆刷工具、對齊、路徑交集聯集工具都是有的。
沒有繁體中文介面
看 Adobe 軟體的外文教學,一定會碰到用語和功能名稱跟繁體中文版的完全不一樣,只能想辦法看位置或是操作,來猜他講的是啥功能,不然就要重新安裝對應的語系版本,或是改什麼 tw10428.dat 之類的,非常麻煩。
但 Affinity Designer 沒有這種問題,使用介面有多國語言,要換語言只要在軟體設定裡面選一下,重開軟體就生效了,非常輕鬆。
Affinity Designer 現階段沒有繁體中文版,中文只有簡體中文,如果對於柵格化(台灣叫點陣化)、光標、蒙版、文檔、打印…之類的簡體中文用語感到不習慣,還可以選擇使用英文,用習慣了就好。
至於設計稿的多語系支援就比較沒什麼大問題,文件內使用中英文字、中英文字體、文章段落、文字樣式顯示都是毫無問題的,有缺字型時開檔案也會提示。InkScape 比較容易碰到開別人的檔案,文字樣式會亂掉的問題,Affinity Designer 在文字功能的相容性,明顯比 InkScape 還好。
不過還是有些地方有怪現象,例如 illustrator 有個文字區域功能(拖曳修改區域大小即可讓文字自動換行),Affinity Designer 也有同樣功能的「邊框文本工具」,但有時候開啟 illustrator 做的 ai 檔,明明在 illustrator 可以一次把某塊文字區域內所有文字全選複製出來,但是在 Affinity Designer 會斷成好幾組,要一組一組分別選取複製,如果文字一多的話就很麻煩。
還有個缺字體的問題不得不提,就是有些設計原始檔,如果用了電腦上沒安裝的字體,在 illustrator 開啟時會提示缺字體,有時候硬開還是能正常顯示,只是不能編輯或縮放,在工具列上的字體名稱會顯示本來用的字型,再加一個星字號,表示缺字體,或是版本比較新的 illustrator 會在文字底下跑出粉紅底色 。
但是 Affinity Designer 不一樣,有時候同一個設計稿檔案,illustrator 開沒問題,Affinity Designer 打開就會提示字體有缺,又要再手動選,有些字體在 illustrator 是有中文名稱的,但在 Affinity Designer 裡面都變成英文名稱,也不知道是字體 meta data 問題還是軟體問題。
然後缺了字體的文字,Affinity Designer 就無法正常顯示,Affinity Designer 會在開啟檔案時詢問要用哪個替代字體,例如選了 Arial,檔案開啟之後就會變成用 Arial 顯示,點擊物件時工具列也只會顯示 Arial,完全看不出原來用的字型。
順帶一提,Affinity Designer 的文件色彩模式理所當然也有 CMYK 和 RGB 之類可以選,但內建的 Pantone 色票沒有像 illustrator 那麼多,所以有人講 Pantone 哪本色票的幾號,可能得靠其他方式去找到 CMYK 值。我主業不是做平面設計或印刷的,所以這個問題對我比較無感。
有些小地方效能好像比較差
就是我的需求通常不複雜,在 illustrator 用起來幾乎不會卡,但是同一台電腦,同一個檔案測試,在 Affinity Designer 在某些操作時發現容易遭遇卡頓,影響不大,但就是拿出來講講,例如:
有時候會把畫面上原有的東西複製一份,直接在原檔案貼上,可能是想幫裡面的東西調整一下看看,或是要拆物件。
如果檔案稍大一點,一按下 Ctrl+C,整個作業系統就會開始卡,Ctrl+V貼上後就正常了,但是 illustrator 測試同檔案並沒有這麼嚴重的卡頓,設定裡的硬體加速什麼的都試過,不知道還有哪裡可以調整剪貼簿效能。
看他的介面這樣設計,應該最大可用到 64GB RAM 吧? 可是我電腦的 RAM 明明只有幾 10GB 而已…
或是例如要把一個大檔案的一小部分轉存成 png,illustrator 其中一種做法是要把東西拖曳到轉存的 panel 內,然後再做後續的檔名、檔案格式、儲存位置之類的轉存操作。
Affinity Designer 的操作方式比較不一樣,其中一種做法是只要把零件選起來,然後按匯出,就可以直接選格式然後存檔,但預設都是「整份文件」,也就是說每次叫出這個視窗時都會卡頓一下,但我不是要轉存整份文件嘛,所以下圖的 Area 要再改成「僅限選擇的項目」,選擇完後會再卡頓一下。
結論
本文所提的問題,多半在於 Affinity Designer 開啟由 Adobe 軟體製作的檔案,有一些干擾工作的相容性問題,例如部分物件無法正常顯示,還有有些物件的群組可能會分得跟原始檔案不一樣之類的。
或是在於 illustrator 有,但 Affinity Designer 沒有的功能,既然沒有的功能,能顯示就不錯了,就不要奢望說還可以勉強編輯。
因為我本來是 Adobe 家的使用者,例如工作區域放大縮小的快速鍵,軟體選單位置等等,難免有不習慣之處。不過常用的鋼筆工具、填色、筆刷、轉存 SVG 還算是很夠用,如果當成世界上沒有 illustrator 這套軟體的話,不用開別人的檔案的話,Affinity Designer 也可以用得很開心。
另外 Affinity Designe 明明是向量繪圖,卻還有一些基本點陣圖功能,可以減少做一個簡單的東西,還要同時開 N 個軟體的情況。
還有一點不得不提,就是 Affinity Designer 內建一些 UI 素材集,如果只是做簡單的 Prototype 或 Wireframe 的時候還能稍微用一下,一樣是減少只是做一個簡單的東西,還要開兩個軟體在那邊複製、貼上、轉存、匯入、上傳…等操作。
其他網路上看到的相關文章
– Affinity Designer VS Illustrator: Here’s Where They Differ 這篇文章列出更多 Affinity Designer 的功能優勢,例如更多點陣圖修改工具、更多角度的網格線之類的
– Affinity Designer vs Illustrator | Head-to-Head Battle 更詳細的列出幾個大項,比較各自的優缺點。
– Is Affinity designer compatible with Illustrator? – Quora 底下有個回答了列出了 Affinity Designer 沒有的功能、像圖稿重新上色]]
2022/11 發佈了 Affinity 2
在 2022/11 發布了Affinity Version 2,因為我只用 Affinity Designer,所以稍微看了一下更新版。
下圖左是 v2,下圖右是 v1,多了一些新功能,像是刀子工具,或是現有功能的強化。
不過如果開 illustrator 做出來的檔案有用到網格漸變、3D,沒有存 pdf 相容性,v1 無法正常顯示的,在 v2 還是一樣不能正常顯示。
v2 出了才知道,Affinity 是走大版本號升級要重新購買的那種賣法,買過 1.x 不能直升,也沒有升級優惠價。
還有一個通用許可證,如果剛好所有軟體都會用到,買起來會比較便宜,不過如果完全只有用到單一軟體,就算只買 Win+macOS版,1350+1350=$2700 還是比通用許可證便宜。
v2 可以安裝 30 天試用,v1 和 v2 可以共存安裝同時開啟,猶豫要不要買的可以試試看。
另外有些省錢玩家可能會想到一招,某些軟體會有 Beta 測試版本,雖然用起來可能容易當機不穩,但可以免費使用?
Affinity 的確也有 Affinity Beta Software Program,不過可能要讓人失望,加入測試計畫前必須要登入帳號,如果沒有購買過,是不符合測試資格的。例如我只買過 V1,那 2.2 beta 在測試時,沒有買過 V2 的人登入後只會看到 This account is not eligible to join the beta program。
2023/1 Affinity 2 新品特價結束-升級還送素材包
新品特價持續了幾個月,中途還會發 email 來 call 客,被限時特價撓得心癢癢的,但最後成功抵抗心魔,等 2023/1/25 特價結束,來看有沒有常見的銷售套路,例如永遠的特價、特價時間再加碼延長 7 天、特價變正常價、回復原價再多送東西…之類的?
上圖是特價前跟特價後,確實有變成比較貴的原價,但也很明顯地多出了一個從舊版升級的按鈕。我算了一下,升級價大約是全新購買的 75 折,而且還有再多送一些素材包,這個是之前沒有的。
另外研究時發現我網頁明明選 United States – English,幣值卻還是新台幣? 身為網頁工程師一看就知道這事情不單純,把 VPN 開起來試,果然網頁是按照 IP 的國家來切換幣值的,那種會去蝦皮找別人湊家庭帳號的 Netflix/YouTube Premium/Office 365 多元成家大師,或是國外購物匯率換算大師,可以自己研究看看哪個幣值最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