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家可能不知道的 IG 雪餅拍照濾鏡特效和起源

前幾天有個交通新聞,有個未成年少女在北宜用胎紋磨平的車練習騎機車,結果出車禍身亡,少女生前最後幾則年少輕狂的 IG 限時動態被網友瘋傳,其中的雪餅特效照片,又讓 FB 上的一些直男或一些「老人家」覺得好奇,那個照片臉上白白的東西是什麼?
註:老人家指「只有老人還在用臉書」中的老人,沒有實際年齡定義。


獨/新店16歲少女北宜遭輾死 IG帳號突增20個…超地獄留言曝光

雪餅不是雪餅

一些拍照軟體有 AR 變臉濾鏡,就是 APP 拍照時會偵測五官位置和臉的範圍,合成一些圖案上去,臉上那個白點就是合成上去的,特效那麼多要滑到什麼時候? IG 的限動特效庫輸入中文搜尋「雪餅」就會找到一堆相關的濾鏡。

雪餅特效只是個概略總稱,還有各種款式的,像雪餅狗狗、雪餅兔子、雪餅貓咪、雪餅熊、動態雪餅之類的…
從韓國或是歐美海外的 IG 照片可以看到外國人用的雪餅特效是叫 글리터 (亮片) 或 Glitter mask (亮片面膜)。

所以那個是亮片,不是雪餅上的糖霜啊…

圖案類似零食雪餅,那一開始是誰取這名稱上傳到 IG 特效庫的? 不知如何考據。

原圖有一對惡魔/女巫的角,還有雪餅,在美圖秀秀的「貼紙」>「萬聖節」裡面可以找到那對角,但是只能給正臉照片用,跟原圖的角度不符。
我老人家在 IG 搜尋 witch/demon horn/halloween/glitter horn 之類的關鍵字,還真的沒找到一樣的濾鏡,如果有人知道那個濾鏡叫啥名稱,想要分享,歡迎大家偷濾鏡去用的可以在底下留言。

為什麼雪餅特效會流行?

那個白點面膜的特效濾鏡在 2021 年初到今年都有上過各種新聞或流行網站:
IG濾鏡紅爆!妹子愛用「雪餅」拍照 男網友狠酸:滿臉白頭粉刺?
為什麼很多女生喜歡用「雪餅特效」?日本漫畫家分析出2大關鍵原因,原來隱藏了超實用拍照心機! | GirlStyle 台灣女生日常

有些人從美學或是各種角度分析一大堆,其實應該只是從眾效應而已,GD、郭雪芙自拍都在用,同學或朋友也在用,相片套濾鏡特效又不像 NFT 要花錢,不跟著玩一下?

臉色差、沒化妝的時候,也可以看起來亮晶晶的、有光澤感?
94要用一些老人家或長輩看不懂,覺得是破相或妖魔鬼怪的特效?
就是不想用跟老人家或長輩用一樣的照片濾鏡特效?
一旦感性因素大於理性,開始使用之後,使用者就會自己幫自己找理由了
想到那個李奧貝納的經典化妝品廣告「你在看我嗎? 你可以再靠近一點」(年輕人可能都沒看過這廣告)

事後諸葛用講得很簡單,但要創造流行,絕非簡單之事。

關於 IG 限動特效,先講一下幾個時間點

雪餅特效的起源?

直接在 Google 用中文或英文搜尋各種濾鏡名稱與作者的關鍵字組合,都找不到一個完整的說法,但是我還是推測出雪餅濾鏡的歷史發展。

除了流傳已久的亮片妝,外國前幾年流行一種亮片面膜,就是真的泥狀面膜,然後上面有亮片,買了的人敷臉的時候會拍照打卡上傳到社群網站,出於尊重授權,可以去 YouTube 搜尋 Glitter face mask,或是從這篇 2018 年的 ELLE 的文章 I Tried Insta-Popular Glitter Masks to See If They Live Up to the Hype,就可以看到那是何物。

講到智慧型手機系統的相機 AR 應用,除了 2016 年的 Pokemon GO,肯定也少不了一堆變臉相機的 APP,例如:
iOS/Android 軟體《變臉-妳的變臉神器》輕鬆變換您的臉還可以合成照片 | 就是教不落 – 給你最豐富的 3C 資訊、教學網站
自拍APP「B612」下載量破3億 AR濾鏡掀熱潮
【美圖秀秀】全新AR特效超萌上線!

2019 年 Facebook (現在叫 Meta) 推出 Spark AR Studio 之後,又帶動一波風潮,
– 對於創作者或開發者而言,取得行動裝置鏡頭的影像、偵測影像中的人體動作、讓圖片跟著影像中的物體移動,不用自己裝 OpenCV 或各種影像程式工具弄老半天,FB 已經幫大家先寫了一些。
– 對使用者而言,在平常使用的社群 APP 裡面 Instagram 就可以玩,不用另外再下載什麼(除了本來就沒用 IG 的人),稍微降低了 AR 應用的推廣難度。而且那時候武漢肺炎還沒爆發,基本上不用考慮什麼戴口罩做臉部辨識的情況。

亮片妝、亮片面膜都有可能是雪餅特效發想的前身,另外還有一個 2019 年的 Spark AR 教學課程

該不會有人以為照著影片就可以把東西做完了,一開始匯入的素材,Patch Edtior 裡面寫好的程式元件都是天上掉下來的啊? 完整教學資料請至此連結 Vibeke Bertelsen – Template: Glitter makeup

雖然影片封面圖是嘴唇,但在影片中可以看到,一開始是示範全臉、兩頰,最後才是嘴唇,這位住在丹麥的數位藝術家,用了一張雜訊圖片、幾張臉部遮罩圖和寫好的程式,讓臉上或特定部位出現閃亮亮的白色光斑,

原作者稱為 glitter makeup face filter (閃閃發光的臉部化妝濾鏡),看起來已經跟現在的雪餅特效有九成像了,連頭髮遮住臉沒有處理好的地方也如出一轍。

而大家如今在 IG 特效庫內找到的濾鏡,應該就是其他後人看了教學做出來的,貓狗之類的動物元素也只是圖案的延伸,流傳到台灣甚至變成用零食來取名,作者當初做這個教學時應該也是始料未及,可能連雪餅是什麼都不知道。

IG限動也是門商機

我在前幾年參與一個用 Spark AR 做 IG 限動遊戲的功能 DEMO,才發現 IG 限動的世界水也很深,IG 限動不是只能發個圖片或影片上去無病呻吟老王賣瓜而已,也不像 FB 一堆字很多的超級長文章


打這麼多誰他媽看得完

還可以做遊戲,或是設計各種濾鏡特效給網友玩,增加參與感與討論度。
另外光是「限時動態的排版設計」就有一堆第三方 APP,真羨慕這種把需求做到極致的團隊。

IG 限時動態功能上線初期只能上傳正方形圖片,電腦網頁版看不到…之類的,後來也逐漸發展,越來越完善,多了投票之類的功能,撐到現在還沒被砍掉,廣告也可以投放在 IG 限時動態裡面。

做行銷以往都講求什麼累積內容、長尾效應,而這種貼文發布後隔天就會不見的功能,起初不知道意義是什麼? 但總之限動在 IG APP 最上面有一個專屬曝光區域,訊息不會淹沒在底下貼文串裡面,有發限動的 IG 帳號,頭像也會多一圈圖案,這當然成為品牌 ig 的兵家必爭之地,畢竟消費者行為 AIDA 法則第一步就是 Awareness,吸引目標族群中大多數閱聽人的注意嘛。

品牌 IG 的經營技巧也很不簡單。不然要如何在 IG 有限的版面中,從使用者自己本來愛看的興趣內容、偶像明星、網紅產出的內容中脫穎而出? 不過老人家似乎以為社群經營就是找個會玩手機的年輕行政人員順便做一下就好,不但沒成效,還造成一堆公關危機?
不過即使眉角這麼多,這種工作在台灣不少都差不多領基本工資而已,不然就是行銷企劃兼設計兼包貨兼客服。

Tags: #FB#iphone
留言:

近期熱門 Hot Posts

    Contact Me

    E-Mail

    Open Email Client

    LINE 私訊
    此為 LINE 官方帳號,僅用於連絡,不會群發訊息

    加 LINE 好友

    FB Messenger/Instagram 私訊

    FB Messenger IG 小盒子

    Telegram 私訊

    傳訊息到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