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網頁瀏覽器大戰開打:OpenAI Atlas 引爆全網,對手全面回應
每天起床時都用激動的心、顫抖的手打開手機,看看西方列強又要帶給世界什麼新玩意?
終於,它來了~
那個今年虧損好幾十億美元的 OpenAI,
那個付費使用者比例只有 5.8% 的 OpenAI
也跑來做網頁瀏覽器。
2025/10/21,ChatGPT Atlas 襲來。
衝著 OpenAI 端出的優惠,只要設成預設瀏覽器,就多給一些使用額度。
Unlock 7 days of extended limits on messaging, file uploads, data analysis, and image generation on ChatGPT Atlas.1
在 macOS 上面裝起來,發現 ChatGPT Atlas 其實沒什麼好講的,用沒幾下就用不下去了。

- 第一波只有開放 macOS 系統,而且還要 M 系列晶片的設備才能裝。Windows 系統,跟 iOS/Android 手機平版都還得等。
- 明明也是系出 Chromium,但是一堆功能都被魔改、封鎖,例如沒有多身份檔案切換,一堆擴充套件都不能用。
- 陸續發生網頁被擋的情況,例如 Threads,不知道是有什麼神奇防禦機制,各位網頁工程師最好小心自家的線上服務會不會也莫名其妙被擋。
- 整個搜尋入口被替換掉了,但是回應速度跟 Google 搜尋沒辦法比。對於那種沒在記網址,每次都靠 Google 搜尋找網站的用途,在這種瀏覽器一定很不習慣,有時候只是要到自己平常常去的網站,在網址列打幾個字,然後 ChatGPT 出來跟人聊天...。
- 沒花錢訂閱 ChatGPT 的免費仔? 網路瘋傳的 Agent Mode 自動操作網頁功能,根本沒得用(agent mode in Atlas is launching in preview to Plus, Pro and Business users.)
- ChatGPT 一些檔案上傳、深入研究的每日免費額度用完之後,用起來更是痛苦,當用過更好的 LLM 之後,看到品質比較差的回答有點難以忍受。
新產品難免有不少進步空間嘛,期待接下來的發展囉。
AI 網頁瀏覽器大戰
上網搜尋時,回答問題的不再是 Google,而是各種生成式 AI! 這是一個新的入口爭霸戰,這不只是回答問題的形式之戰,而是有更大的商業佈局,為了拿到大家的更多資料。
ChatGPT 不甘心只做瀏覽器的一個分頁、一個手機上的圖示,想要拿到更多跟 AI 互動的紀錄、瀏覽紀錄,讓 AI 更懂每個使用者,後續有望帶來更多商業價值。做網頁瀏覽器的發展方式算是可預期的,如果他們跑去做汽車或是賣保健食品,這才出乎意料。

看到這些科技大廠也自己下來做面向一般民眾的產品,民眾難免會有不一樣的感覺,抱持各種幻想,例如大廠比較不會倒、比較有道德、少一層中間商加價、功能超級強......畢竟做軟體就跟懷孕生孩子一樣,孕婦懷胎十月才能生子,那找 10 個孕婦,孩子一個月就能生出來了。這道理大家都懂,軟體開發就是這麼簡單的事情(反串要註明)。
新的網頁瀏覽器不算什麼新聞,近年出的瀏覽器更是走向兩個極端,一個是像 Helium和 Zen Browser 講求輕巧、隱私性。
另一端是像 ChatGPT Atlas 一樣,瀏覽器內建一個 AI 機器人,能跟人文字和語音對話,還能幫人自動操作網頁,還深度整合那間廠商自己的服務。
以下簡單對比一下同樣是叫 AI 幫忙做事,功能完整的 Agentic 瀏覽器/AI 網頁瀏覽器與一般聊天對話的網頁 AI 有什麼不同?
| 功能面向 | Agentic 瀏覽器 | 普通網頁聊天型 AI |
|---|---|---|
| 網頁操作權限 | 能代替人類主動操作網頁:點擊、捲動、填表單等等 | 只能被動讀取使用者提供的內容 |
| 登入狀態 | 可使用已登入的帳號狀態,檢視非公開網頁內容 | 只能看到公開、未登入的網頁 |
| 動態內容 | 能捲動載入更多內容、觸發延遲載入的資料 | 僅能看到網址初次載入的內容 |
| 任務執行 | 可規劃並執行多步驟操作(如跨頁面搜尋、比價、下單) | 只能提供建議和指引,無法實際執行 |
| 資訊整合 | 直接抓取多個網頁、跨分頁內容,交叉比對整理後生成報告 | 需要使用者先複製貼上內容才能處理 |
| 情境記憶 | 記得瀏覽歷史和上網偏好,在同環境內持續運作 | 主要依賴對話記錄,對其他瀏覽行為一無所知 |
各家的大招不得不先放出來
在 OpenAI 發表網頁瀏覽器之後,有趣的現象發生了,各家競品也陸續尬廣跟上,在社群發文,有好消息,也有令人唏噓的消息。
以下整理一下各家網頁瀏覽器的社群貼文,還有稍微介紹一下各家產品。
Microsoft Edge 也要發佈類似的功能
宣布將發表 Microsoft Edge 的 Copilot Mode
Why do we browse like this? All of this scrolling, clicking, hunting, when you could just... ask?
Also, your privacy isn’t an afterthought - it’s built right in.
See it tomorrow at 9 am PT.
Why do we browse like this? All of this scrolling, clicking, hunting, when you could just... ask?
— Microsoft Edge (@MicrosoftEdge) October 22, 2025
Also, your privacy isn’t an afterthought - it’s built right in.
See it tomorrow at 9 am PT. pic.twitter.com/USzyBHJUBu
我們都很了解微軟的套路,發表後通常只有美國能用,或是根本等了好久也沒人能用,或是要付費訂閱微軟的什麼 365 產品才能用,根本不是一般人能用到的。
更新:本次發表的內容可以參考 Meet Copilot Mode in Edge: Your AI browser。讓瀏覽器自動操作的 Copilot Actions 功能,跟讓 AI 取得瀏覽器記憶的 Copilot Journeys,都還是限定美國地區。
前陣子發表的 Copilot Vision
就算一般人能用到,微軟前陣子才發表了一堆東西,像是其中一個 Copilot Vision,現在免費用戶在手機跟電腦上都能用,就是把手機鏡頭拍到的畫面、電腦螢幕畫面,手機正在操作的畫面分享給 AI,然後 AI 可以根據畫面回應。
支援用中文語音跟 AI 對話,AI 也能用中文回應。這是系統層級的東西,不是只被困在網頁瀏覽器裡面。
試了一下拿來解 Linkedin 的每日小遊戲、講評 PTCG 抽卡,還有測試能不能在PTCG 對戰時給戰術建議,還有各種工作用途?
但各種用途實測下來真是***
AI 看起來只是看畫面上有什麼就尬聊,真要幹什麼事,在本例中玩數獨會亂報,玩寶可卡牌好像不知道對戰規則,還把對手出的牌以為是我的。
只能先用「戰未來」的理論安慰自己,說未來 AI 能力更強之後,這些東西就會更好用。
用著明顯很***的功能,
寫作時還要瞎掰什麼
「太炸裂了! 導盲犬要失業了!」
「當你的朋友用 Copilot Vision 一秒內解決你花一小時的問題時,別怪我沒提醒你」
「當你在會議上提案,老闆轉身問用了 Copilot 的同事的意見,而直接忽視你時,那就太晚了」
我們都成了新科技的試驗品,還樂在其中......
Gemini in Chrome 早就發佈了,但還沒全球開放
為什麼全球瀏覽器市占率最高 Google Chrome 自己不做 AI 瀏覽器? 其實 Google 上個月(2025/9/18)就發表了相關功能 Go behind the browser with Chrome’s new AI features,其中有個 Gemini in Chrome,現在已經可以用了,只是還沒發佈到全球。
我去試用了一下,按右上角的按鈕,直接可以叫出一個 AI 助手浮動視窗,以下測試那種懶惰的人類不好好一篇一篇讀文章,直接叫 AI 整理成中文,有興趣的再繼續問 AI,主打的就是不自己去親眼看看文章裡寫了什麼。

現階段這個 Gemini in Chrome 的 AI 只能讀網頁內容,在背後上網查資料,沒辦法直接幫忙人類在網頁裡輸入東西。
自動操作網頁的功能,其實 Google 也是有做的,只是還沒開放,官方說法是 agentic 功能會在之後(In the coming months)開放使用。
要讓 Google Chrome 啟用這功能,限制條件很多,官方在 Chrome release notes 的說法是:
Chrome 137 on macOS, Windows: Feature is available for some Google AI Pro and Ultra subscribers in the US and on pre-Stable (Dev, Canary, Beta) channels in the US.
Earliest Chrome 143 on macOS, Windows: Agentic capabilities in Gemini in Chrome available to some users (non-enterprise). Enterprise policy GeminiActOnWebSettings will be available at launch.
Earliest Chrome 147 on macOS, Windows: Agentic capabilities in Gemini in Chrome available to enterprise users.
聽起來好像很複雜,如果不是企業帳號或學校帳號,其實只要:
✅ Google 帳號有買 AI PRO 方案
✅ 瀏覽器語言改成英文在最上面
✅ 開個 VPN 到美國
✅ 在 macOS 蘋果系統上安裝 Google Chrome (穩定版即可,不用裝 Beta 或 Canary)
四件事全部做完。重新啟動 Google Chrome,右上角就會多一個 Gemini 的按鈕,可以叫出浮動視窗,使喚 AI。
使用此功能時,美國 VPN 要一直開著,不然 AI 馬上就不回應了。
但尷尬的是 Google 還有其他類似的功能的 AI 對話產品,不同部門之間可能要好好討論整合一下...
Google app for Windows
差不多也在 2025 年 9 月,Search Lab 裡面上了一個 Agentic capabilities in AI Mode,跟 Google app for Windows,只有開放給美國地區,只要美國 VPN 連上去就能用。這裡面通常是放一些實驗性的產品,台灣地區的 Search Lab 能看到的項目比美國少很多。
Agentic capabilities in AI Mode 是讓 AI 在 Google 搜尋結果的 AI Mode 中進行一些操作,先上線的是預訂餐廳的功能,之後說會有預約本地服務或是賣票。
Google app for Windows 是一個裝在 Windows 系統的軟體,在系統層面上會浮著一塊 Google 搜尋條,也可以隱藏起來透過快速鍵叫出來,聽起來有點 RayCast 或 spotlight 的感覺吧?

可以隨時點搜尋條請 AI 回答問題,會在小視窗內直接顯示搜尋引擎(如上圖),可以用裡面的 AI Mode 來對話。也可以隨時框選系統畫面上的任何東西,例如以圖搜圖、翻譯、圖片 OCR 等等。
以下示範即時翻譯圖表,跟把漫畫台詞複製出來
Google app for Windows 不是被困在瀏覽器裡面,而是在整個系統層級上,人類可以跟 AI 對話,又能叫 AI 幫忙看畫面上的東西,只差沒有權限移動滑鼠,沒辦法幫忙在 Execl 應用程式內輸入文字。
一個(Gemini in Chrome)被關在瀏覽器裡,只能乖乖讀網頁、幫你總結文章,卻伸不出手幫人類點擊網頁和打字,AI 是 Gemini 的使用邏輯;
另一個(Google app for Windows)跳出了網頁框,可以盯著整個螢幕看、懂你框選的內容、甚至有點像桌面助理,但這個 AI 又只是 Google 搜尋的邏輯,也不能真的動手幫人類操作。
兩邊都半開放、半成熟,能對話,但還沒能真正完整幫人做事。
這或許就是現在 AI 時代最典型的無奈,離全能,只差那麼一個「可以動手」的距離。
更討厭的是 Chrome Web Store 擴充套件市集還有一堆假的套件,名稱跟圖示看起來像是那些 AI 大公司,但開發者的聯絡資訊是免費 gmail,隱私資訊也寫得根本不像公司有律師團的樣子,不要亂安裝,小心被騙。
Claude 他自狠來他自惡,我只一口真氣足
Claude 這邊看起來老神在在,已經把魔爪伸到手機上,還有控制整個電腦桌面去了,OpenAI 還在玩電腦瀏覽器?
Claude Code on the web 手機遠端寫程式
在那個時間點前一天才發佈 Claude Code on the web,之前一堆人還在折騰如何離開電腦後,在手機上也能 vibe coding? 結果 Claude Code 直接做給大家了,而且可以完全由雲端來跑,不需要家裡有一台電腦開著待命接收指令,不過這功能一開始只有開放給付費訂閱 Pro 和 Max 方案的人。
Claude for Chrome 自動操作瀏覽器
對於瀏覽器的 AI 助手,Claude 在前幾個月(2025/8)就已經發佈 Claude for Chrome,是作為一個瀏覽器套件來提供服務,可以讀取網頁內容跟人互動,也可以自動操作網頁,完成任務。
Claude for Chrome 一開始只開放給 Claude Max 方案用戶,還只限 1000 名,後面才又再陸續給更多 Max 方案用戶使用,現在 Claude for Chrome 都還是每個月持續更新功能。
可是一般聽到會買 Claude Max 的人,都是 Claude Code 用量太大被限制,升級 Max 拿來做程式開發的,比較少會在社群分享討論這種瀏覽器套件可以幹嘛。
Claude 寫程式的說法可不是空穴來風,Claude 在 2025/9 公布的Anthropic Economic Index report就有介紹大家都拿 Claude 來幹嘛,雖然報告中沒有把免費&付費分開算,但是有分 API 使用者跟一般 Claude 使用者。
Claude Desktop is now generally available.
— Claude (@claudeai) October 21, 2025
New on Mac: Capture screenshots, click windows to share context, and press Caps Lock to talk to Claude aloud. pic.twitter.com/KB5WsP9U6A
Claude Desktop 到作業系統層面輔助人類
而在 ChatGPT Atlas 發佈的同一晚(台灣時間是半夜,美國是白天),Claude 也宣布他們家的 Claude Desktop 推出新功能,Mac 版本可以直接按 Caps Lock 跟 AI 對話,按兩下 Option 鍵把畫面截圖或應用程式視窗分享給 Claude。(免費版就能看到這功能,但部分進階功能要付費使用者才有)
ChatGPT 在前幾個月(2025/7)把 Operator 整合到 ChatGPT,變成了 ChatGPT agent,但是主要只開放給 Plus/Pro/Team 方案的付費帳號。
Firecrawl 也在開發 AI 網頁瀏覽器
Firecrawl 的 CTO 出來說他們正在開發一個開放原始碼的版本 Open Browser,AI 可以幫忙瀏覽網頁和完成工作事項。
OpenAI just dropped their ChatGPT Atlas browser, and we're cooking up an open source version.
— Nicolas Camara (@nickscamara_) October 22, 2025
Open Browser is an agentic browser powered by @firecrawl_dev where AI navigates and completes tasks for you.
Stay tuned 👀 pic.twitter.com/iqJyTJB9Rv
開發的團隊叫 Firecrawl,是作數據採集,爬蟲服務的。
例如他們的其中一個客戶是 Replit Agent,就是那個可以讓人 vibe coding 的平台,AI 開發時需要上網去找文件,背後就是用 Firecrawl 的服務。
好像很抽象? 你先想像 ChatGPT 幫人上網查資料,然後整理給你看,是免費就能用的,如果用量很大,或是想要高品質回答,經常使用深入研究功能,就要付費訂閱,才有比較多使用額度,
而在 Open Browser,大語言模型要自己付費儲值準備 API KEY,或是用本機模型,然後爬蟲上網偷資料這回事是要錢的(消耗 Firecrawl 的點數)。
Firecrawl 之前還有做一個叫 Open Agent Builder,類似 n8n 的工作流建置工具。
不管是 Open Browser 也好,Open Agent Builder 也好,賣的不是軟體本身,而是軟體本身在運作時,例如需要上網搜尋資料、需要抓其他網站的資料,需要處理網頁裡面的 PDF 檔,需要把整個網站的資料抓下來整理......等各種髒活累活,都需要把網頁資料處理成機器容易讀取的格式,這會大量用到他家在賣的點數。
點數可以在他們官網購買,$16美金/月,有 3000 點可用,也可以自己準備一台伺服器,跑他們的整套程式。
Deta.surf 改成開源軟體
Deta Surf 是一款結合了瀏覽器、筆記本和 AI 助手的研究工具。
你說它是筆記軟體嗎?
但它可以開網頁、看資料、看郵件、看 YouTube 影片,直接讓人在旁邊作筆記。
你說它是網頁瀏覽器嗎?
但是很多操作介面又像筆記軟體,有書櫃跟各種編輯筆記的工具。
你說它是會去網路上偷別人資料,來生成報告的 AI 嗎? 但它也可以根據使用者自己的筆記做報告。
Deta.surf 漂亮的官網承載著許多知識工作者的期待,有 MacOS、Windows 和 Linux 的版本。
既然是筆記軟體,也有筆記資料放在 Deta 的伺服器上的種種問題,公司真的能賺錢嗎? 公司倒了之後要怎辦? 所有人可能不是第一次想這個問題,畢竟他們在去年才剛結束一個雲端服務 Deta Space。
在 ChatGPT Atlas 發佈之後,這個德國公司突然宣布將 Surf 的程式碼開源了,授權方式主要是 Apache-2.0 license。
Today, Surf goes open:
— Deta (@detahq) October 22, 2025
• open source
• open (& local) data
• open model choice (incl. local)
What's Surf? Watch for more. pic.twitter.com/1TMkdmYU3e
在 Deta.surf 這個專案中,他們稱自己是 AI Notebooks,使用者可以把筆記自己佈署,使用自己喜歡的 LLM。
他們沒有解釋是不是 AI+瀏覽器+筆記本這個 idea 沒有未來,只是繼續帶給大家美好的想像。
Perplexity Comet 繼續加碼推薦獎勵
Perplexity 跟 Comet 兩個推特帳號,差不多 10 月中就沒更新了。
但是大家很快發現有個地方更新了...

本來是邀請一個朋友,自己可以獲得 10 美金,
現在變成被邀請的朋友,也可以獲得一個月的免費 Perplexity Pro 訂閱資格...
這個活動要自己本來是 Perplexity Pro,邀請別人才有這種好事。被邀請的朋友還要把 Comet 裝起來搜尋一次。
如果本來是免費帳號,邀請別人只有 Earn one month of Perplexity Pro every time you refer a friend。
這招有用嗎? 好像有點用,社群網站上看到推薦 Perplexity Comet 的人更多了,底下除了放推薦連結,還會猛誇 Comet 的好,而不會再花時間研究或介紹 ChatGPT atlas。
Fellou 恭喜 OpenAI 加入這個瀏覽器賽道
Fellou.ai 號稱是世界第一的 Agentic 瀏覽器,很快 tag OpenAI 恭喜 OpenAI 加入這個瀏覽器賽道,貼文中還不忘推銷自家 Fellou 瀏覽器的優勢,像是有 Windows & macOS 雙系統版本。
🎉 Congrats to @OpenAI for joining the browser race with Agent Mode!
— Fellou (@FellouAI) October 22, 2025
But it’s still limited to Plus users…
Stop waiting — you can use a real agent browser today.
Fellou already lets you:
✅ Run code autonomously
✅ Download & process files
✅ Automate multi-step workflows
✅… https://t.co/KaV4WwoFvs
Opera 新科技帶來新的安全威脅
Opera 這陣子幾乎每天都在發影片介紹他們家的另一新瀏覽器 Opera Neon,但是實際上又用不到,要排 waitlist,而且是要付費才能使用的。
面對 ChatGPT 的新產品發佈,Opera 則是發了一篇文章介紹 AI agentic 工具常見的威脅,Prompt injection and hijacking 之類的,以及 Opera 的安全團隊如何防禦這些攻擊。
New tech brings new threats.
— Opera (@opera) October 22, 2025
That's why on Opera Neon, our security team and dev team work hand-in-hand, identifying and fixing security bugs every step of the way.
See how our teams work to keep your browsing safe 👇 https://t.co/Qh0Go5MNlF
Opera 瀏覽器從我小時候就有了,雖然前幾年 Opera 被中國奇虎 360 收購,但後來聽說奇虎 360 又退出 Opera 持股了。
雖然平常我根本不用 Opera 瀏覽器,但總覺得他們這麼久還沒放棄,是有做瀏覽器的熱情的,如今他們能再靠 AI 和 agentic 這些功能再度爭取一些版面嗎? 敬請期待。
Brave 安全很重要
面對 ChatGPT 的新產品發佈後的首篇發文,談的是 prompt injections 之類的安全性問題,提到這是 Comet 和其他 AI-powered 瀏覽器都會遇到的問題。
聽起來好像意有所指,句句不提他,句句不離它? 貼文附帶的文章 Unseeable prompt injections in screenshots: more vulnerabilities in Comet and other AI browsers,可以看到他們測試用螢幕截圖對 Comet 和 Fellou 成功進行 prompt injections,
The security vulnerability we found in Perplexity’s Comet browser this summer is not an isolated issue.
— Brave (@brave) October 21, 2025
Indirect prompt injections are a systemic problem facing Comet and other AI-powered browsers.
Today we’re publishing details on more security vulnerabilities we uncovered.
在後續幾天,Brave 轉推了一則 ChatGPT Atlas 預設允許第三方 cookies 的推文,還有一則拿 ChatGPT Atlas 的 Logo 當封面圖,探討 AI 瀏覽器安全性的文章。
DuckDuckGo 繼續保護隱私
DuckDuckGo 長年主打防護、隱私、安心,出了瀏覽器之後還是不忘初心,防廣告追蹤的功能繼續加好加滿。
裡面有個 Duck.ai 側邊欄,跟很多廠商合作,有時候有一些不錯的 AI 模型可以選來用。付費訂閱就有更多模型可以選。

面對 ChatGPT 的新產品發佈,DuckDuckGo 則是介紹了他們的個人隱私掃描工具。
🆕 Want to know how many sites have your personal info? 👀
— DuckDuckGo (@DuckDuckGo) October 21, 2025
Personal Information Removal scans are now available for free on the DuckDuckGo Windows and Mac browsers — no subscription needed.https://t.co/QNfnevMB5N pic.twitter.com/DtGDnvLchF
Sigma 向使用者發出靈魂拷問
Sigma Browser 的官網大概是 AI-First Agentic Browser 裡面最直白的,直接列了一堆規劃行程、購物、操作線上系統之類的範例。面對 ChatGPT 的新產品發佈,它的推特問大家都拿 AI Agent 來幹嘛,還是都只是把它放在書籤等哪天會派上用場? 讓人感覺有血肉有靈魂。
Yo, quick question. What do you actually use AI agents for? Or are they still chilling in your bookmarks waiting for someday?😴
— Sigma Browser (@Sigma_Browser) October 22, 2025
不過後續 Sigma 還是每隔幾天照常發文,他們的 Sigma 瀏覽器的 AI 完成任務的實際操作影片。
Strawberry 發影片實測自己打敗了 ChatGPT 和其他競爭對手
Strawberry 是一個瑞典的團隊開發的。
有些人還在上那種 AI 生產力課程,用一大串提示詞跟資料,自己建立一堆特定用途的 AI 助手? 每次做事之前,還要在那邊選 GPT mini, Claude Haiku, Gemini Flash Lite WTF...
Strawberry 沒有讓使用者去碰那些複雜的事情,直接內建一堆 AI 角色助手,每個助手都有特定的技能,形象還有點可愛。

面對市場上的新對手,CEO 也很快發了一支影片,把他家產品和 ChatGPT Atlas,還有市面上幾家瀏覽器產品,都派去執行同一個任務,測試結果 Strawberry 是最強的,非常有霸氣。
ChatGPT's new browser killed Strawberry? Nope, we crush them and every other competitor.
— Charles Maddock (@charles_maddock) October 22, 2025
We're just getting started. pic.twitter.com/0hb5lh8ucz
BrowserOS 沒發文
不要被 BrowserOS 的名字嚇到,它還是網頁瀏覽器,標榜 The Open source agentic browser,有開發三個系統的版本(macOS/Windows/Linux)。
在 ChatGPT Atlas 發表後幾天,BrowserOS 的創辦人有在推特發文 diss Arc 和 Dia,說 Arc 瀏覽器用 Swift 寫,安全性跟跨平台肯定一團糟。
Most people don't know why Arc was really abandoned
— Nikhil Sonti (@nv_sonti) October 23, 2025
Arc only used chromium's rendering engine, rest of the app was built using Swift -- security and cross-platform support would've been a mess! A big flaw in tech stack
Dia was a restart, it is a simpler chromium fork.
The… https://t.co/FS1JvBMJWz
在 BrowserOS 的 GitHub 專案中,也有列出其他網頁瀏覽器的比較,順便講述自己的特點:
vs Chrome
While we're grateful for Google open-sourcing Chromium, but Chrome hasn't evolved much in 10 years. No AI features, no automation, no MCP support.
(雖然我們感謝 Google 開源 Chromium,但 Chrome 在過去十年幾乎沒有任何進化。缺乏 AI 功能、缺少自動化、也沒有 MCP 支援。)
vs Brave
We love what Brave started, but they've spread themselves too thin with crypto, search, VPNs. We're laser-focused on AI-powered browsing.
(我們喜歡 Brave 的初心,但他們把精力過度分散在加密貨幣、搜尋、VPN 等領域。我們則全力聚焦於 AI 驅動的瀏覽體驗。)
vs Arc/Dia
Many loved Arc, but it was closed source. When they abandoned users, there was no recourse. We're 100% open source - fork it anytime!
(許多人喜愛 Arc,但它是閉源的。當他們拋棄使用者時,使用者卻無可奈何。我們 100% 開源,隨時可以自行 Fork!)
vs Perplexity Comet
They're a search/ad company. Your browser history becomes their product. We keep everything local.
(他們是一家搜尋/廣告公司,你的瀏覽記錄會變成他們的產品。我們則將所有資料保留在本機。)
出處:BrowserOS - How we compare,中文使用 gpt-oss:120b 翻譯。
程式 Open source、AI 工具可以使用自訂模型,這種設計概念在本文的產品中並不罕見,BrowserOS 很貼心的地方是:
- 裡面有提供一個內建的 BrowserOS 模型,它不用準備一套 onboarding 流程教人設定本地 LLM 或是申請 API,也不會像某些 AI 瀏覽器剛裝好就要註冊登入帳號,扣免費試用點數。
- 自訂模型的地方很自由,模型的 API Endpoint URL、模型名稱、模型格式、模型參數都有開放給人自訂,不用擔心被鎖死在哪間很難用的 AI 廠商上面。
但實際上 AI 能不能順利完成任務,碰到問題時 Discord 上面有沒有人回應? 雖然程式碼開源,但會不會自己去 debug? 就是玄學領域了...

上圖是我之前第一次聽到它時,裝起來用,有各種錯誤訊息。這次為了寫這篇,更新了(它的 Windows 版本更新要另外下載 exe 來安裝)之後再用看看,還是有點挫折。
因為 BrowserOS 有拿到 YC 創投(2024夏季那一期),以 OpenAI CEO 和 YC 創投的關係,不用期待 BrowserOS 會講 ChatGPT Atlas 的壞話,要講的話也只有可能是商業互捧。
Genspark 一直出新功能,沒空理你
Genspark 主打超級智能體,把各種語音相關、圖片生成、影片生成的 AI 都集合在一起,也有出一個 Genspark AI 瀏覽器。
他們沒對 ChatGPT Atlas 正面交鋒,沒發表任何看法。
他們近期才剛宣布 Google 的影片生成模型 Veo 3.1 可以在他們平台免費試用,還發表可以開發手機 APP 或網頁程式的 AI Developer 2.0,還有舉辦 hackathon,還有跟杜拜的合作。

從一個平台就能用到很多其他家的 AI,也有不少自己原創的 AI 功能,每日免費積分+全家餐式的服務讓人很難抗拒。
Dia 沒發文
翻遍 The Browser Company, Dia, 他們 CEO 的推特帳號都是靜悄悄,一兩個禮拜沒發文了。
不過畢竟他們這個月才剛剛出了一些新功能,本來 waitlist 邀請制也變成 macOS 直接開放下載了。
從之前的 Arc 瀏覽器到現在的 Dia,用了幾下子,有些功能概念挺有意思,但要顛覆大家的使用習慣,顯然還差臨門一腳。Arc 想重新定義「標籤頁」、Dia 想把「對話式操作」變成瀏覽的核心。
在 ChatGPT 也宣布推出能「自己上網、自己操作」的 Agentic Browser,現在其它大廠不好好做模型,也跑來搞應用了,看起來 Dia 有點岌岌可危。
不過前陣子他們被 Atlassian 收購,Dia 的使用者應該可以放心,暫時不用擔心瀏覽器會不見。

上圖是用 Dia 的 skill 功能來檢查新聞:
1.到 Dia 官方的 skill gallery
2.找到 fact-check 的 skill 然後安裝起來,
3.看新聞時叫出瀏覽器側邊欄,
4.按 / 然後選擇剛剛裝的 fact-check,
5.按送出。
AI 就自動幫忙查了資料,回應的還挺不錯,會自動列點查核,還有後續自行查核的建議。只是每則新聞都要這樣看的話也太累了。
更新:才過沒幾天(2025/10/24),他們 CEO 在推特上回覆說 12 個月之內將會把以前 Arc 瀏覽器的那些功能,加到 Dia 上面。😆😆
Dia will inherit Arc's greatest hits in a consistent drumbeat over the next 12 months. Think of it as an "Advanced" mode of using Dia (the default settings will remain simple for all). More soon.
— Josh Miller (@joshm) October 23, 2025
Firefox 沒發文
Firefox 之前已經有 AI 聊天機器人側邊欄,當 ChatGPT 出了什麼新功能,那我們就能說 Firefox 也就有什麼新功能,什麼意思?
基本上 Firefox 有點像直接把 ChatGPT/Claude/Gemini/Copilot 直接塞在網頁側邊欄,AI 功能有多強就直接取決於這些服務,也可以登入自己的 ChatGPT/Claude/Gemini/Copilot 帳號,使用者不用為了一些 AI 功能,每個月額外付錢給瀏覽器,好好用自己常用的 AI 就行。
Firefox 也是講求隱私安全那一掛的,所以成果沒有這麼吸睛,沒辦法在社群上整天讓自媒體創作者發炸裂文體。
對於讓瀏覽器代替人類自動操作網頁,他們的目標是靠 Wasm 搞一套本地就能運作的機制,可參考 Wasm-agents: AI agents running in your browser,等到產品成熟應該還有得等,畢竟現在的幾種網頁瀏覽器自動化框架,都已經發展好幾年了,Firefox 這樣非常辛苦。
結語
對於 AI、網頁自動化操作,有些事情天生的限制就擺在那邊,做不到的事就是做不到。搞過 E2E 測試或寫過按鍵精靈腳本的人都懂,那些動態載入、滾動幾百行的表格、複雜的 DOM 結構,連人手寫腳本都會崩潰,更別說讓 AI 自己猜。
我也壓根不想做那種哪個瀏覽器比較厲害的測試,有些需求我可能會盡量直接寫程式去跑,而不是放著大語言模型自己靠畫面截圖、靠網頁的 DOM 結構去瞎猜要怎麼操作才對...
之前在臉書有看到一篇寫得還不錯全自動的瀏覽器 Agent ,幾乎沒一個能用的寫得還不錯,相當務實,沒有無腦吹捧,文章是上個月的,內容有些可能已經過時了。
另一方面來說,做這種產品,公司能不能健康經營下去,真不好說?
有些 AI 瀏覽器的商業模式就是拿著投資人的錢,幫 AI 大廠(Gemini/OpenAI/Claude/GPU 平台)打工,然後可能等著有一天被收購。
有些認真想做產品的,也不好生存,但畢竟市面上的幾大瀏覽器,背後的公司除了有真正賺錢的本業。想要在產品中加入 AI,也都有各自的資源:
| 瀏覽器 | 主要營收 | AI服務 |
|---|---|---|
| ChatGPT Atlas | 模型 API 訂閱、授權 | OpenAI |
| Microsoft Edge | 雲端服務、企業軟體授權 | 微軟投資的 OpenAI |
| Google Chrome | 廣告 | 自家的 Gemini |
| Safari | 硬體銷售、服務收入(App Store、iCloud、Apple Music) | Foundation Models 等各種裝置端AI |
Google 的 Gemini in Chrome 還可以無縫銜接,直接叫 AI 去讀取我的 Google 帳號下其它 Google 服務的資料。
而其它家還要等瀏覽器廠商、AI 服務廠商去做一堆 Connector 啥的授權機制。
這些大公司只要想動,沒被卡專利的話,很有機會就把一些 AI 瀏覽器的「獨家功能」做掉了。
然後 The Browser Company 這類新創公司,光是付背後那些 LLM API 和系統營運費用就飽了。
就算付費訂閱一個月只要 $10 美金,算非常便宜了吧。
連 Netflix 都有人在共享帳號了,真的有那麼多人會為了一個瀏覽器付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