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偷看使用者在瀏覽網站時的行為,最簡單的就是送資料到 Google Analytics 裡面,不少苦命的技術人員可能都接受 4 種不同 GA 追蹤碼的埋碼大戰荼毒,從最早的
– ga.js(_gaq.push),
– analytics.js(ga(‘send’)),
– GTM 裡面放 GA(dataLayer.push),
– gtag.js(gtag(‘event’))
現在又再多了一種 Google Analytics App+Web Property,Google 的新玩具企圖想更完善的從 APP 到 WEB,跨裝置跨平台追好追滿,並在同一個報表系統內檢視數據。

Google Analytics App+Web Property 之前一直是只聞樓梯響,不知道誰有幸被抽到封測,GTM 裡面有也看到選項,但一直沒去管。但在 10 月底這陣子,這玩意已經不容忽視,不只把 App+Web Property 又長又拗口的名字改成 Google Analytics 4 Property (GA4P/GA4),建立新的 GA 帳戶的時候,已經會問要不要順便建立 GA4 的帳戶了,舊的 UA-ID 帳戶也出現「升級至 GA4 帳戶」的選項,還會寄信邀請使用GA4,全民公測的時候又到了,趕快試玩就送S級火槍兵。

以下簡略的介紹現階段馬上要用 GA4,跟不要用的幾點理由,因為我沒有做APP,所以用WEB的角度來思考:

1.新網站沒有歷史包袱 可以用 GA4

現階段如果已經有網站,之前也已經設定過 GA ,可以用「升級至 GA4 帳戶」,不用擔心舊的被蓋掉進不去,系統會再開一個新的 GA4 資源,變成一個網站會有兩套不同的 GA 報表可以看,所以所以就看哪邊的數字比較好看,就以那套為準…不是啦。
新網站直接新建資源,還是會有傳統的通用分析 UA-ID 帳戶選項可以選,GA4 是另外一個新的資源,新的 ID 格式。

ga4-新增資源

想要在 GA 的報表裡看到數據,除了預設記錄的 pageview 以外,其他都要靠各種花式埋碼,GA4 的事件碼跟電商追蹤一樣是 gtag 的格式,之前網站是埋 gtag.js 的可以少痛一點,但還是有增加許多新事件,細項也有差異,但至少不用像更舊的 ga(‘send’) 跟 gaq.push 改得這麼痛苦。
但是!很多舊網站有歷史包袱的、帳戶裡建了一大堆資料檢視、資訊主頁、自訂報表、用事件類別和事件標籤當目標的怎辦?GA4 的帳戶資源還是可以先開好,先蒐集數據玩看看,練習一下新的報表工具。

2. 新學習者沒有歷史包袱 – 可以用 GA4

以前沒用過 Google Analytics 的報表,可以直接看 GA4 的報表就好嗎?生意人一出生就會看各種線圖和各種報表,而網路的時代,要理解自己網站流量數據,做決策的參考資料,GA 當然是一個好用的工具。新版 GA4 的報表在視覺上、報表名稱、各種細項都有諸多不同,所以不是只要學GA4就好,而是新舊都要學,又要多學一套。

新的 GA4 的報表介面長得完全不一樣,間距看起來比較舒服(螢幕小的應該會覺得浪費空間),即時報表多了一個看似有捷運路網的地圖,但是 zoomin 功能是不會動的,所以沒辦法仔細查看,刁說我們桃園地區的圖資有沒有太舊。

以前 GA 要看什麼資料,反射性就是到XX報表去拉,現在到了 GA4,各種報表名稱、指定維度、區隔、程序、目標,許多操作細節又截然不同,又要重新學習拉報表、解讀數據了!

這就是資訊產業的特性,常常有「未成年」的新東西,廠商也是放出來全民公測,滾動式修正。對使用者來說,新東西一出來,以往的經驗也未必能延續,這時候老手跟新手都處於同一個起跑線了,大家都得邊摸索邊前進。

3.馬上導入 GA4 – 多了自動收集事件,少許操作事件追蹤不用寫 Code

之前做了一套 beta 版的頁面區塊式編輯的前後台程式,自幹類似 GTM 的元素可見度追蹤,只是換成類似「區塊式」的編輯方式,在網頁上點擊區塊內的輪播廣告、文章列表的標題、圖片連結、文字連結、相關商品連結、收合清單標題、Youtube 累積播放時長達 1/4 之類的、區塊捲動位置、表單按鈕、iframe 區塊(Google地圖/內嵌貼文/大陸影音)之類的,都會送一些資料到 GA 的事件報表,那時候想說奇怪,有些網頁操作的動作根本是大家通用的,GA 怎麼不內建,為什麼還要我自己寫?到時候數據有什麼誤差又是我要@#$%&*(

GA4 多了自動收集事件,自動內建了少許操作事件,諸如下載檔案、外連連結、Youtube播放、捲動網頁到底部,只要到 GA4 的帳戶裡面啟用加強型評估設定,事件報表裡就會有資料,不用再自己寫 Code,數據不準就讓 Google 背黑鍋。

ga4 event

自動收集事件講得很好聽,但實用性仍然很低:
1.例如下載檔案這件事,就又可以舉好幾個超出系統設計,要另外自己寫的,例如目前限定某些副檔名 pdf|xlsx?|docx?|txt|rtf|csv|exe|key|pp(s|t|tx)|7z|pkg|rar|gz|zip|avi|mov|mp4|mpe?g|wmv|midi?|mp3|wav|wma 的才會自動追蹤送 file_download 事件,凡是超出那些副檔名格式的,就要自己寫 code 送參數到 GA 裡面。
2.下載連結為了權限控管/購買後才能點擊之類的,網址是沒有副檔名,而只帶一大串 get 識別參數的,就要自己寫 code 送參數到 GA 裡面。
3.同頁面同一個檔案,設計了兩種不同樣式的按鈕,從報表裡可以看出檔案下載數,但要區分哪一顆「圖片按鈕」比較多人點?諸如此類還有很多情況仍然要自己另外寫,或是每顆檔案下載連結都加一堆不同的 utm 參數。
4.現在 GA4 內建 Youtube 影片追蹤,是不是就不用自己寫,整個網站的程式碼可以再減少幾KB?真的寫過 Youtube 播放追蹤呢就知道,那種直接貼上嵌入語法的是追不到的,至少要加個 ?enablejsapi=1,或是要改用 Youtube Player API 來顯示影片,插入影片的編輯器、前台顯示網頁資料都需要調整,做 html 靜態網頁也不是直接把嵌入碼貼上就有數據,不然到時候 GA4 報表沒數據,看又是誰要出來收拾殘局?
5.真的設好 GA4 的資源、嵌入影片時也有用 jsapi,那拉報表時要怎看說哪支影片有被播完?還要記得把事件參數設成自訂維度,撈報表時才有得選。
6.GA4 能否正常追到那種 MVVM/Virtual DOM 技術做成的網頁,上面的連結資訊呢?小小測試一下 Vue 的 List Rendering 生出來的 a tag 連結,GA4 看起來是可以正確的送事件代碼GA4測試連結。但我不會寫 React,所以沒辦法測 React 的部分。
7.站內搜尋追蹤基本上也是換湯不換藥,把以前資料檢視的站內搜尋設定搬到加強型這邊,一樣要設定搜尋字串的 get 參數名稱。

4.數據重要還是銷售重要?用新玩具更重要

聽說有些人選擇開店平台/ERP/CRM之類的軟體時會比較「功能表細項看起來最長的」,功能清單越長看起來就越厲害?那 GA4 這樣的改版在某些人看起來可能是不及格的,因為新的報表數看起來比舊的還要少,版面和編排看起來留白變多,間距變大?沒有像 Hotjar 或 Microsoft Clarity 那種操作記錄回放、畫面熱像圖之類的更視覺更酷炫(華而不實?)的功能?

非也,其實在不少細節,GA4 做得比以前還簡單易用許多,例如行銷人員想要屏除內部流量,降低 GA 報表的不相干閒雜數據,但是連什麼叫固定 IP 跟浮動 IP 都不知道,滿口名詞跟點滿畫大餅技能,實作跟問題都丟給別人。

這件小事在 GA(上圖上半部) 與 GA4(上圖下半部) 的設定中長得很不一樣,光是一個排除內部 IP 的選項就獨立出來,還有一個查詢 IP 的連結,方便性增加不少,軟體專案的細節是很花人力和時間的,這就是資本的力量。

在網路掏金浪潮中,身為賣鏟子、賣礦車的人,別人掏到了多少金與我無關,我只希望工具能盡量減少在買賣鏟子的流程之間造成的痛苦,以下來說說 GA4 目前遇到的問題:

1.用跳出率當網站成效 KPI? 不要改用 GA4

GA4 少了一些數據項目,以後諸如「Google 廣告進來的平均都看了5頁(瀏覽量)」「平均看了3頁就離開(結束工作階段)」的說法,還有不少人念念不忘的「跳出率」,都要走入歷史。就算是一頁式網頁,稍微熟悉網頁前端原理和 GA 規則的人也可以刻意變成在 GA 報表裡跳出率0%的網頁。那在新版 GA4 裡面竟然沒有跳出率了,世界都要崩壞了,都不知道要怎麼評斷商品內容或文章成效了?

報表沒有跳出率

GA4 改用參與度跟互動率的概念,凡是持續超過 10 秒、曾發生轉換事件,或包含 2 次以上畫面或網頁瀏覽的工作階段數就被稱為「有發生互動的工作階段」(報表的表頭上有寫定義),客戶開發/客層的報表都有參與度這個指標。
頁面的報表,則有事件計數,使用者與該頁內容互動的這個概念,在GA4開始變得更重要。以往感覺使用者看了很多頁,但可能只是被標題或封面圖騙進去、誤點、隨便滑一滑,頁面瀏覽數很高?假的!眼睛業障重!瀏覽者跟網頁有互動才是真的。官方也新增了不少的事件動作,看來為了埋碼,又要增加更多網站開發人員的工作量,不然 GA4 報表裡面很容易會空空如也呀!刷報表的奧步也得翻新了。

2.會用手機 GA APP 看數據? 不要改用 GA4

人在沒有電腦,或是不想登入自己帳號的地方,用手機關注一下網站營運數據是很合理的事。但是 GA 的網頁沒有調整 RWD,需要一直縮放,很多 UI 元件在手機上操作也都會卡住,甚至不能捲動,簡直沒辦法用。
好在 GA 有做手機 APP,雖然功能精簡很多,還是可以看個大概。

ga4 app

但是 GA4 的帳戶,在手機 APP 上似乎還在建置中(如上圖右兩張),選單選項少了非常多,點進去也沒東西看。
例如說想要查今天有沒有訪客,從哪個不是搜尋引擎/不是部落格的其他外部網站過來?現階段似乎是看不到的,只能等待建置中…

3.網站系統尚未針對 GA4 特別優化調整? 不要改用 GA4

有些電商或 CMS 平台,後台有讓人輸入 GA ID 的欄位,輸入前中後還會做各種判斷跟防呆,如果全新開的網站,想直接用 GA4 ?但是 GA4 的 ID 唯一識別編號格式完全不一樣,但系統可能還沒有準備好可以讓人填新的格式。這種情況只能先開傳統的 GA +新的 GA4 資源,用「連結資源」的方式來設定,網站不用再多埋碼,讓 GA4 的報表裡一樣跑出數據。

ga4-關聯

但是 GA4 帶來的一些變革,仍然對現有的網站造成影響,例如有些電商平台先前有規劃一些額外的 GA 事件(像 me*pshop 的天*),從前 GA 事件有事件動作、事件標籤、事件類別這三層,甚至還有事件價值,可以想盡辦法拿來塞資料,但是在網站使用 GA4 之後,事件的格式也變了,只剩事件動作、事件參數,之前精心規劃的東西現在 GA4 通通跑到一個「事件參數」的小角落,啊!可惡!

還有想要看一下「網站各頁面的成效」,以往在行為>網站內容>所有網頁,滑鼠3下點進去就可以看到「各頁面網址」的瀏覽量等數據,這對寫部落格的很方便,但是對無法自訂 url 的網站系統比較不方便,誰記得 page/8 是哪一頁?
在 GA4 裡面,要看同樣的報表,只要到參與>網頁與畫面,滑鼠點2下就到了,但這時候報表先顯示的是一大串「網頁標題」。要是不巧碰到一些老網頁,每一頁的標題都取得一模一樣的、標題塞一堆關鍵字的,結果在 GA4 的報表顯示都被截斷,真的會氣死,還是要再點一次「畫面路徑或畫面類別」,或是針對這個報表查詢需求設定自訂報表。

4.不想當全民公測白老鼠? 不要改用 GA4

GA4 目前仍在全民公測階段,網頁上會有「感謝您擔任新版 Google Analytics (分析) 的早期採用者!」的字樣和提供意見回饋的連結(用 Google 表單),偶爾會發生操作時遇到卡住,或是連結點過去是失連的,還有一堆數據,查詢似乎沒有以前方便?是不會查?還是新版根本沒這功能?還是要透過 Big Query 來撈?

甚至看國外的影片或官方說明,也有很多畫面跟步驟常常長得不一樣,為什麼他這邊可以展開,他有那個預測使用者的按鈕,我沒有?有些機器學習相關功能,聽說讓子彈飛一會兒,蒐集一陣子資料才能看,看來還是等待吧。

操作介面不夠完整、很多舊功能還沒移植過來(還是不打算移植?),查習慣的資料在新版不好查也就算了,又不是每個網站都電商網站、每個網站都幾百頁、服務流程全部線上化,每分每秒都要監測顧盤?其實最經常看的數據其實也就那幾個,但最尷尬的是…報表數據也有一些謎樣的落差。
例如說有個網頁有投放 Google Ads,只有開自動標記(gclid),沒有另外設 utm 參數,想拉 GA 報表看一下廣告來源的使用者,是否有在網站上達成預期的轉換操作?

ga4-gclid

怪了!GA 跟 GA4 帳戶是同時開、同時埋的,報表時間撈同樣的幾天,GA4 那邊卻完全看不到 cpc 媒介的使用者?但是所有設定統統沒動,再改撈晚一點的幾天,cpc 媒介的又出來了,但是 GA4 仍然比 GA 少非常多,只好先把 GA4 放置 play 了。記得一開始講的嗎?就看哪邊的數字比較合理,就以那套為準…


終於等到有 GA4 帳戶出現預測功能,但是點進去依舊是一場夢


訪客來源報表連連看:新舊版撈同一段時間,但是數據有些落差,不知為何網站自己的 domain 出現在 GA4 的來源網址裡?

Google 想要把以往 Firebase APP 追蹤的部分也整合進來,還有達成跨裝置追蹤的偉大目標,又作了新的 GA4 大平台,但是像我為了避免公司電腦的網頁廣告出現我在家看的東西、避免下班在家裡滑手機卻看到公司客戶的廣告?不想被各種追蹤機制 tag 到,我幾乎裝置都登入不同的 google 帳號,這些年倒也切得乾乾淨淨,電腦瀏覽器上各種 opt out 套件也是裝好裝滿,要 debug 的時候才會打開,在 GA 裡面我就是個隱形人。

在使用者開始有防廣告追蹤的意識、山西達人開始出防追蹤軟體或概念教學、iOS14 起的各種防追蹤機制,各大瀏覽器 Cookies SameSite 等相關政策下,跨裝置跨平台追蹤談何容易,google signal 真的有這麼神?歸因、轉換、多管道或是哪邊資料對不起來,到時候又是網站人員跟行銷人員的問題,不過反正大家都用這一套嘛。

外網文章延伸閱讀